江苏省镇江市财政:全周期“动态护航”扎实推进PPP工作
- 发布时间:2019-04-19
- |
- 浏览次数:222
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形式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运作模式。镇江市目前还在实施三个项目,如“海绵城市”、丹徒区石冶洲河堤改造项目、镇江新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其中“海绵城市”已获得财政部13.2亿元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PPP项目的多领域、高综合程度和复杂的运作过程,如何有效地促进项目的实施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面临的共同问题。镇江市财政局积极探索和规范运作,从五个方面构建了覆盖PPP“全生命周期”的工作体系,全程动态管理和“全程护航”,确保项目扎实有序推进。
第一,建立和完善制度机制
成立了以镇江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成员为组长的PPP领导小组,建立了联络制度和工作报告制度。《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工作意见(试行)》的颁布,明确了PPP合作项目的实施范围、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为推进PPP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管理细则(试行)》的发布,规范了项目的识别、入库、准备、采购、实施、监督和移交,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工作问责机制。
第二,进行项目删除和识别
镇江市财政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通过项目论证会议的形式,结合国家、省、市实施PPP项目的规定,从市辖区和职能部门申报的项目中筛选出适合采用PPP模式的重点项目;委托专业中介机构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物有所值”评估和“财务承受能力”论证。对于通过评估和论证的项目,镇江市财政局报镇江市政府批准,开展项目储备,由镇江市政府统一管理。
三、组织实施方案评审
根据文件规定的要求,项目实施方通过公开竞争和比较,从江苏省PPP项目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库中选择咨询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并根据相关边界条件和思路,重点从交易范围、交易主体、交易机构和支付机制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控制。镇江市财政局会同相关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多轮讨论和修订,形成了批复草案,项目实施主体将项目实施方案上报镇江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镇江市政府正式批复组织实施。
第四,建立定价支付机制
为了规范PPP项目的财务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项目单位需要编制PPP资金平衡计划。对于已提交的PPP资金余额计划,镇江市财政局从项目运营期的资金需求和资金来源两个方面对对价支付计划进行分析,并编制《关于报送PPP合作项目审查意见的报告》,严格审核项目利润率控制标准,为镇江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财务建议。
5.严格的市场压力测试
一般来说,PPP项目具有系统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此外,运营期长达10-30年。在投标的早期测试市场压力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镇江市财政局对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在“海绵城”项目中,我们与近20个社会资本方进行了两轮谈判和测试,充分了解了投资者的投资意向和投资重点,听取了投资者对项目实施的初步意见,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推荐
- >四川威远:推进招投标领域和房地产领域专项治理[2020-07-03]
- > 江苏开展绿竹巷拓宽改造工程项目 [2020-08-04]
- > 推动黄茅海通道建设加快进度已开展初步招标工作 [2020-08-09]
- >山东推进PPP高质量发展,投资额1亿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采用PPP模式[2020-06-16]
-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布, 鼓励通过PPP、政府购买服[2020-06-17]
- >全国PPP综合信息库发布3月报:3月新入库项目102个,投资额1822[2018-07-07]